去年,微博上爆出,浙江某高校的一名患有HIV的同性恋,恶意传播疾病。
爆料人不幸与他发生无套性行为,随后感觉不对劲,立马到上海买了阻断药。
一个月后检测,很幸运,结果是阴性。
当时我还在广州读书,因为广州离浙江不远,经常有去别的学校听课的活动,也接触过不少这所学校的学生。
所以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还好我这个高瘦子,没人愿意睡。”
关于同性恋,HIV就像是萦绕在身边的恶灵,是挥之不去的话题。
我曾经在不同的平台,收到过无数次类似这样的信息,“HIV是对同性恋的惩罚,是你们违背自然规律的恶报。”
甚至收到过一条信息,大意是说,两位没有HIV的同性恋发生性行为,也会换上HIV。
虽然心里明白,在今天依然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连基本的性常识都没有。
但仍不能否认一件事,同性恋群体患有HIV的几率,确实不低。
需要澄清的是,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之所以会患有HIV,大多是因为不安全的性行为(没有戴套)所导致,根本不是什么“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性知识基本为零,直到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患上了HIV。
他说,“上周去献血,血液在使用前会检测。今天收到献血中心的电话,说我患有HIV。”
我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
只记得当时头脑一片空白,觉得这种事只会出现在电影或者小说里。
抬头看了一下天空,太阳正好西下,金灿灿的阳光撒在球场的草地上。
还是他先打破这片沉默,“我觉得我的生活好像要结束了。”
我已经记不得,那天是怎么结束的。
只知道,那天以后,我陪着他来回去了好几次疾病预防中心。
检测、咨询、被普及性知识,短短几天,我接触到的,关于性的知识,已经超过我前二十年所知。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性行为多少带有一点恐惧感。
具体表现是,即便双方已经做了检测,且做了安全措施,依然觉得十分不安。
后来和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给出的结论是,
我所有的性知识,都是在忽然得知朋友患有HIV之后,一夜建立起来的,所以带着恐惧。
而他的性知识,是长期慢慢积累的过程,所以不会像我一般恐惧。
后来,那位患有HIV的朋友告诉我,他在半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次无套性行为,应该就是那一次“中奖”的。
当时他也几乎没有什么性知识,“因为男生不会怀孕,所以没有戴套。”
全然不知,戴套不仅仅只是避孕,更重要的是,戴套防止性疾病的概率,早已超过90%。
当然,不肯做安全措施的理由,千奇百怪。
比如,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没有做任何安全措施,体验会更爽一些。
或者,我曾经听说的,没有做任何安全措施,会让人有一种“完全占有你”的感觉。
但无论出于任何理由,我还是会觉得,
攻不戴套,渣; 受不戴套,傻。
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受比攻感染HIV的概率,要大的多。因为受在发生性行为的时候,很容易磨损皮肤,从而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而且,有部分感染了HIV的人(并是不全部),出于报复心理,会选择做攻,增加别人感染的机会。
所以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对方是否是你对象,只要发生性行为,都一定要做安全措施。
保护别人,同时也是保护自己。
最后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不幸患有HIV,请不要因为恐惧而视他们为异类。
他愿意告诉你,一定是再三斟酌、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你也不用需要特别照顾他,像普通朋友一般相处就好了。
我相信,同性恋这个群体,对于性知识的认知,普遍不会太低。
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性知识为零,能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有很多。
别像我一样,带着恐惧感建立起性知识。
性是美好的,不应该带着恐惧。
性也该是健康的,别让它带上疾病。
但说到艾滋病症状,有的人虽然多,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感染艾滋病,一切要以科学的检测为准。不管用哪种检测方式,如艾滋病试纸、酶联检测、发光检测、蛋白检测都是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的方式。
大家尽量就近前往疾控中心进行血液检测,或在专业人员陪同下进行试纸检测,检测时注意周围的卫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