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在楼下药房买感冒药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儿。
他脸上化了很浓的妆,穿的衣服也比较中性。
我的gay达迅速做出了反应,我心里想:“他应该是gay吧。”
然后他向店员询问的东西更加让我确信了我的猜测。
他问店员:“你们这里有润滑液吗?”
店员不太清楚他想要的是什么,他又换了一个名字去形容:“人体润滑剂,有吗?”
店员摇摇头,说:“没有。”
然后他推开门急匆匆地走了,消失在夜色里。
我当时很想多嘴跟他说一句:“去屈臣氏吧,屈臣氏有卖的。”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
这个晚上他很无聊,也很孤独,他的心里涌上一股无法排遣的潮热。恰好此时某蓝色软件上有人和他打招呼,他点开回复了。两人随意寒暄了两句,然后直奔主题。最后,这个男生决定去他家。因为两人都没有提前准备润滑液,于是他打算在路上买。
礼貌一点来讲,我不应该这样去随意地揣测一个陌生人。
但这是我的直觉。我也相信这是大多数gay看到这个画面时都会有的直觉。况且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时间点,这个直觉十有八九不会有错。
有粉丝在微博上私信问过我:“为什么gay圈这么乱啊?我想好好找个男朋友,但是社交软件一打开,跟我打招呼的要么是中年油腻大叔,要么就是直截了当问我要不要约的。”
我说:“没办法,这是这个圈子的现状。”
我想过为什么这个圈子的风气会变成这样,最后我思考的结果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大原因,是男同性恋群体普遍缺少一个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
如果你是女孩子,很小的时候爸妈就会告诉你:裙子盖住的地方不能随便让别人碰哦,坐下来的时候两腿要并拢哦。
可如果你是男孩子,现阶段的中国父母,很少会有人特地给自己的儿子进行性教育方面的科普。大多数男孩子的性启蒙,都是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己从黄色视频上自学来的。
但是一个同性恋男生到什么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是gay呢?
都是等到了十二三岁,进入青春期之后。
接下来就是漫长且挣扎的一段自我认同期。
而“自尊、自重、自爱”这些美好又老套的字眼,一直很少在同性恋群体中被提及到。
即使这些年网络上开始有关于同性恋群体的“道德规范”开始出现了,但也仅仅停留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要求”上,比如“要有固定的性伴侣”、“要洁身自好”、“要主动检测,早发现早治疗”······这样的声音宣传多了,普通大众也会想:“为什么单单对同性恋群体这样讲呢?一定是他们私生活太乱了。”
但这也不能说完全是同性恋群体的错,你没办法要求一个小时候没有接受过相关方面教育的人在后期的成长中自能己摸爬滚打出来一套完整且正向的价值体系。他能平平稳稳地掩藏和接受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
第二大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同性恋开始畏难了。
就像我之前在那篇名为“不是谈恋爱变难了,而是越来越多的同性恋畏难了”的文章里写的那样,在现阶段,两个男生在一起没有办法难以取得大众的普遍认同和社会保障,也难以像普通的夫妻一样进入不同的感情阶段,收获新的身份和责任,通过哺育后代建立血缘上的纽带。
所以同性恋情侣分开更容易,也更不看成本。gay习惯了干脆和热烈,习惯了开心就在一起、不开心就分开,有了矛盾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
所以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同性恋对谈一场稳定且真心相对的恋爱不抱希望了。
既然精神上的伴侣难以寻求,那肉体上的慰藉总要有。不计后果、“今朝有酒今朝醉”,是我见过很多gay身上都有的性格特质。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gay圈这么乱?”,以上是我能想到的答案。
但是一时半会儿,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在这个大环境。
我们既要把“同性恋平权”这个口号喊得再响一点,也要自己争点气,至少让自己身边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态度认识到原来同性恋的生活和“正常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
当然,你也可以不这么正能量,如果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足够让你心力交瘁,你大可不必把“为同性恋正名”这个大业担在自己肩膀上。
只是你要知道,就像那句经典的电影台词所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让“自尊、自重、自爱”这些老掉牙但又十分美好的字眼藏在心里,然后学会与自己相处,把自己单身的闲暇时光用作去徒步、去烘焙、去健身、去看书,总有一天你会干干净净地遇到你想遇到的人。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做爱是和自己相爱的人躺在自己家的床上,性生活用品是提前买好放在床头柜里伸手就能拿到,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