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出了一个头,妇女节刚过,意味着自己刚刚踏入了20,这个不一样的年纪,感慨自己妈会挑日子,把自己生在这个时候成了一个妇女之友。开玩笑地和朋友说,再也不能说自己是十几岁的小伙子了,怎么也加入奔三的行列了。19与20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只是一个抬头的变化,好像就给人划分了奇异的两道线,每一端都是不一样的景象。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轮廓,老实说我不太愿意去给它固定的框架,它应该是一幅抽象画。
“年轻人不要去谈论年龄”,这是我听到过的大概的一种言论,把它直译出来就是“年轻人没资格谈论年龄”。思考下来,这句话仿佛没什么错误,因为说这句话的人们对于“年轻人”只局限在了年龄上。
“年龄”仿佛一直都是gay关注的焦点,这其中不乏一些悲观的言语,“25岁以后是gay的中年期”、“年纪大的人只能有钱再去包养鲜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在我接触的不多不少的人所说的话当中,以及通过其他途径所了解的言论当中 “你年轻,还可以随便浪”这种话出现了很多次,当然这个“浪”字有着不同的含义。讲话人满嘴的“语重心长”和“过来人的笃定”,大多数时候却透露着一丝轻微的嘲讽和贬低以及稍稍的羡慕,而比这句话还要令人发寒的是“你也不会年轻很久”。
在这种形容中,就好像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而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如何去断定每一个人的特性,他会选择的生活方式,他最终所拥有的特质?任何的成见,都是不客观的。先不去讨论人本身存在的特性,单单看不同年代的人们,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区别。70年代的人熬过自我反驳,80年代的熬过了传统家庭模式束缚,虽然问题并不局限于哪一年代,但确实在不同年代会有不同的侧重。90年代是一个突破性的时代,这一代人打破了固化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其拥有较好的环境去塑造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以上只是一个环境分化,个体的最终形象还是来源于自身,人是一种太复杂的存在,谁都不能用单一的语言或者其他表达方式去把人解释详尽。语言上,对于同志群体的形容与认知,从“龙阳”、“断背”、“玻璃”到“同志”、“gay”、“搞基”,以及现在经常被人们提起的“LGBT”,亦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我用了很多概念化的描述,去讲年龄和年代这个事情,可能会不够形象,所以现在来说回我自己,一个刚刚步入20岁的小伙。我喜欢很多被贴上gay标签的事物,但也喜欢一些看上去和gay沾不上边的事物。实际上这些喜好与我的性向无关,性向只是我基因的一部分。我不爱给自己贴标签,我认可事物的独立性与无常性,我认可真挚的感情,我不懂化妆和时尚,但我欣赏别人把自己打扮得靓丽与独特,我喜欢去结交有趣而真实的朋友,我留胡子,有人说是名媛做派,其实只是为了拍照可以掩盖脸大,我有一大堆漂亮的女闺蜜,我也有玩得好的直男朋友。
年轻也是这样。我以为年轻与成熟,并不存在应有的冲突,我相信真正成熟的人,会理解我所表达的想法。我会去软件上结交朋友,对我觉得有兴趣的人打招呼,看看是否合拍能否进一步约会,我不觉得软件只是一个约炮的工具,就像我喜欢去酒吧,去酒吧跳舞,随着熟悉的音乐跟一些非常好的或者刚刚认识的朋友一起瞎蹦,不在意是否有人看我,或者自己是否跳得很难看,我会去和有眼缘的人搭讪,如果聊得来,我们会留下联系方式,这一切都会让我觉得非常开心,还有自然。
话说到这里,我相信还是会有“还是因为年轻才这样”“等你到了多大年纪会如何如何”的反驳,自然我无法说服所有人,就像我相处过的一位大叔,我们在交流上算是有共通之处,但他永远说服不了我会按照他的说法成为怎样的人,我也不能说服他我能够做到我所说的模样,所以我们最后算是不欢而散。虽然我在说年龄,但我想要讨论的其实是一种长期的思维定式,这种定式来源于前面提到的标签,虽然标签化并不仅存于同志群体,但大家不妨思考一下,“be gay,be proud”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说去认同自己的同志身份吗?我以为不止如此,它还以为着人要认可自我的独特,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年轻。
一节长长的列车上,混合着着泡面和泥土的人味散发在空气中,抽着烟斗的老乘客戏谑地看着面前对旅程兴致勃勃装备齐全的年轻人,缓缓吐出一口烟圈:
“你向往前方的景色吗?”
“当然啊,这是我筹备已久的旅行。”
“呵,我要告诉你,这些都是我去过的地方,我踩了一路的屎,绕了无数个弯,掉了所有的阴沟,你也不例外,要做好心理准备。”
“......你傻了吧,爷有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