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秋天,我当时还住在二环里。
我在自己的房间里读完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读完之后久久不能从文中的故事里走出来。
男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回到了农村,本以为再也出不了农村了,于是和漂亮、朴实的农村姑娘巧珍在一起了,准备就这样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
可后来高加林又走出了农村,当上了记者,和出身不俗见多识广的女二,黄亚萍在一起了。
男主高加林和黄亚萍都属于受过教育的人,他们也对彼此有好感,他们在一起可以聊历史、聊国际时事、聊梦想,有非常匹配的共同语言。
可是和善良的巧珍在一起却什么都不能聊,巧珍只能给他说母猪下崽的故事。
顺其自然的,高加林和巧珍分手了,和女二黄亚萍在一起了。
而故事的结尾是,分手之后,巧珍回到农村和另外一个老实的农村男人结婚了。而高加林又失去了工作回到了农村,和女二黄亚萍也分手了。
最后,他什么都没有了。
我当时久久不能从故事中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男主我会怎么选择呢。
是选择和善良朴实,但是彼此毫无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还是和彼此身份、见识相当、甚至还可以带自己跨上新的阶层,但是却爱得没有那么足够的人在一起呢?
放到今天的社会,推而广之,一个人可以为你掏心掏肺,但是你和他只能回到十八线县城乡镇过清水白菜的生活。
还有一个人,可以带你走上人生巅峰,你们彼此智识相当,也爱对方,但是爱里却包含了谋划和各自的企图。
怎么选?
三年前的我没有答案,今天的我还是没有答案。
近两年,因为写文的原因,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深刻而真实的的感受到人生无奈的滋味儿。
什么叫人生无奈?
就是当你真切的去了解了一件事情、一个人之后,你发现很多时候你是无法指责和评判是非对错的,根本就没有黑白之分。
谁又比谁高级呢,谁的正义又不是正义呢。
人生无奈的最后就是你发现,没有任何人有错,更多的悲剧性纯粹是来自环境的局限、时代的困囿等客观条件所造成的不得已而已。
三年前我在思考故事里的这段感情线的时候,只能站在情感的浅层次去思考:所有的选择无非都是爱得够不够吧。
而现在我明白,要想真正的思考,就必须把人物带回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当中,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
当男主高加林在知道自己永远也走不出农村的时候,他选择和善良的女主巧珍安稳过日子。
可当他走出了农村,觉得自己可以走向更大的城市时,他犹豫了、挣扎了。(请不要看到这里,就开始说男主渣,谢谢。如果你是小孩子这么说,那我理解)
有更文明更对等的人出现在自己的身旁,甚至还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层楼,试问谁不会在内心盘算呢。
所以,看似只是表面上情感的选择,其实深究下去却发现牵扯了更多的因素。
路遥这篇小说的环境背景是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那个时候一脚可以走出农村是很多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心愿。
男主想走出农村,过上更好的生活,有错吗?
巧珍没有文化,只能和他说母猪下崽的故事,是她的错吗?不是。
仔细下来,没有对错可言,这才是让人觉得唏嘘的。
其实这三年里,关于这个故事里的选择,我也抛给了身边好几位朋友。
和他们聊天时,我把问题给他们,问道他们的感受以及如何抉择。但最后,和我起始一样,大家都只是站在情感层次去简单的探索而已。
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说幸运是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还没有认识到人生充满无奈和悲剧性这个层面时,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才只会流淌在表面。情就是情,爱就是爱,笑就是笑,哭就是哭。
不幸是因为,这样会太轻而易举去评判是非对错,太容易怒目圆睁。总以为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如果在明面上的道德层面上看着不讨喜,就认为这个人应该被指责、被批判。
缺少了更进一步理性、冷静的思考,终究对生活的认识要浅薄一点吧。
可浅薄也有它的好处,他让人也更能轻而易举的获得一些快乐的体验。
可作为我个人来说,我私心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少一些浅薄的嬉笑怒骂,能更多的更深刻的去思考一些东西,关于生活、关于人生。
这种思考会渐渐让人少去很多粗糙的指责,你不再会轻易指天誓日,会变得更平和、安静。
因为你明白,指责的背后其实没有宾语存在,谁也不应该担那份责任。
成年人成熟的一个标志之一,就是可以明白愚妄、不光彩的行为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来自一个人的本心,更多是环境所造成的局限。
别轻易苛责、别轻易定论和评判,人生混沌,难分对错黑白。
在这个春暖花开、绿树成荫的四月,仅为你送上这篇思考。
这一篇关于“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