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坐在桃園機場二航廈的候機室中,聽著旁邊等待登機的柬埔寨人說柬語,竟然讓我有種熟悉的感覺,感覺就像是要回家了......
踏上柬埔寨的土地是從去年 4 月開始,其實這幾年台灣人開始流行至金邊投資房地產,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所謂天時,是恰巧遇見了台灣房價已經到了高點,政府打房措施不斷,並且東協共同體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正式在 2015 年底開始運作。地利則是航程僅僅只要 3 個小時,雖然大多數人對金邊是陌生的,但是對於東南亞旅行卻是稀鬆平常。人和則是由於台灣房市難做,房仲紛紛尋找可以賺錢的出路,業務及客戶一起到金邊淘金。
從去年 4 月到今年 4 月的一年,維持著每月帶團去看房,3 天 2 夜的行程 1 至 2 趟,對這個城市始終僅有著 50% 的了解。由於時間短、行程固定、也無法深入接觸當地人,雖然護照蓋著滿滿的柬國簽證,但是其實了解是十分有限的。
直到今年 4 月由於代理個案原因,獨自前往金邊定居,一待就是 3 個月後才回台灣一次。在那裡也聘用了 6 個當地員工,有著工作上及生活上的實地長期接觸後,才能算是漸漸了解這個城市的真實脈動。
相較於大多數台灣人在柬國,是從事傳產的紡織業或製鞋業,工廠大多位於金邊的市郊,而住宿也是在工廠內的宿舍,每天面對的也僅是柬藉員工。從事房地產的我,倒是整天在市區打轉,面對著從世界各地來到金邊有意投資房產、或是從事房地產工作的人士,也見到了許多在台灣想都沒想過的景象:
在台灣從事過預售屋廣告代銷,也在台北市民生社區從事了 5 年的房仲,我們在台灣接觸的客戶幾乎 99% 是台灣人。在金邊,每天上門的客戶卻從柬埔寨當地人到馬來西亞人、新加坡人、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都有,台灣人的數量其實算是少的。
還有遇過烏克蘭藉新聞記者在金邊的報社工作,前來與我進行房地產的專訪;荷蘭藉的建材廠商,上門推銷他的建材,標榜防火、環保、耐用等優勢;也遇過美國籍金髮碧眼的小伙子,親自上門應聘銷售業務員。「我認為金邊正在快速的發展,除了亞洲人之外,歐美人士來置產投資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所以你們需要一位歐美藉的業務員,」他非常地認真向我說著。
從我第一次進入金邊這個城市,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6 年級生中段班的我,從小經歷過台灣在民國 70 幾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沈文程唱的「台灣錢淹腳目、台灣子彈淹眉毛,」還在腦海中記憶猶新。但是等長大成人,進入了 2000 年過後的台灣,迎接我的卻是與父母輩經歷完全不同的社會,一個看不太見長遠未來的社會、一個低薪且不知何時轉變的工作環境......
在金邊,彷彿就像回到了記憶中民國 70 年代,一個充滿著活力與機會的社會。
放眼望去都是年輕人,經濟活動活躍,每天街上都會有不同的店鋪開張。雖然基本工資還是偏低,但是每年 20% 的調薪幅度,讓當地人充滿了希望:他們明確知道,「明年會過得比今年好」。
從世界各地來此工作、投資的人之多,會讓我完全不覺得自己是在既定印象中的東南亞國家,更何況柬埔寨在一年半以前,還被認為是共產專制、超級落後的國度。
在金邊一天的生活,幾乎都是用一半中文、一半英文來溝通。更有趣的是此地消費之貴令人咋舌:之前在台灣,消費百貨公司美食街一份 200 元的餐點,都會需要考慮一下的我,在金邊卻必須習慣連路邊攤一餐下來都要 5、6 元美金(約台幣 160 至 190 元)。
在這裡居住了半年的時間,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城市。整個金邊就像一個大工地,無數的公共工程及民間建案進行中,白天空氣中充滿著黃沙、上下班爆滿的車潮、傍晚下班後出遊的年輕人,直到晚上 11 點過後這城市才會安靜下來。
我在台灣感受不到的活力與希望,竟然在心目中東南亞最落後的首都出現......。